尽管不像其他取向所面临的不公那样极端,无性吸引者在社会中依然会因自身取向而遭遇不公平的困境。这种偏见通过两种相互关联的方式表现出来:直接的无性吸引恐惧症(acephobia)和间接的有性恋规范(allonormativity)。

在直接偏见方面,无性吸引者——与其他性吸引取向、浪漫吸引取向和性别少数群体一样——可能会成为言语[1a,2]、肢体和性骚扰的受害者,甚至遭遇矫正性强奸和基于取向的性暴力。此外,无性恋者也报告称他们在医疗服务中受到不公正对待,或被推荐甚至接受所谓的扭转治疗[1b, 1d]。在某些情况下,无性吸引者甚至可能面临法律歧视,如在离婚诉讼或人权法中被不公正对待。

另一方面,无性吸引者的存在也间接受到文化环境的不友好对待——有种现象被称为“有性恋范式”。这种偏见最常表现为抹除,即无视或直接否认无性吸引取向的存在。

本页的其余部分会更详细地探讨针对无性吸引的偏见的具体表现及其存在的证据,以及为何讨论这些偏见是重要的。你可以在 Galop(LGBT+反暴力慈善组织) 上了解更多关于恐“无”症及如何在社区中保护无性吸引者的信息。

直接的偏见

无性吸引恐惧症(Acephobia)

无性吸引恐惧症(Acephobia)¹ 是针对无性吸引者的一种带有偏见的态度,通常基于负面刻板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性吸引恐惧症是无性吸引者遭受直接偏见的根源。无性吸引恐惧症的例子包括 [3–5] 认为无性吸引者:

以下章节将更深入地探讨无性恋恐惧症的几个具体例子以及由此导致的有害行为。

成见与非人化

“对无性吸引者的偏见极其强烈”已在多项研究中得到证实[6,7]。一项2012年发布在《群体过程与群际关系》(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上的研究[6,8]发现,相较于对于其他异性恋者的态度,甚至相较于对于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的态度²,异性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