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面将介绍用于讨论无性吸引的概念框架,精确定义了无性吸引社群中的重要术语,旨在帮助那些正在探索中的人了解自己是否是无性吸引者。对于无性吸引的入门介绍,请参阅【什么是无性吸引?】。如果阅读本页面后仍然不确定自己是否属于无性吸引,可以参考【我是否是无性吸引者?】。

人类的性行为、生理和心理由几个独立(但紧密相关)的机制组成,这些机制通常被混为一谈——例如,性吸引、性欲和浪漫吸引。然而,这些机制通常被混为一谈。在讨论无性吸引时,将这些组成部分单独考虑可能会更有启发性。在无性吸引社区中,这些不同的组成部分被称为一个个“光谱”,一个人在每个光谱上的位置描述了他们经历某种吸引的频率或方式。本页面详细介绍了与无性吸引相关的几个主要光谱。

人们经常用光谱的形式定义性取向(例如同性恋—双性恋—异性恋),虽然这些模型可能很有用,但我们不应该期望性取向能够被简化为少数几个变量。尤其对无性吸引者而言,ta们通常并不适合许多流行的光谱模型,即使这些模型包含了“没有性吸引”的选项。例如,这些模型常常默认一个人性吸引的对象与浪漫吸引的对象是相同的,但这对于许多无性吸引者来说是不准确的。

<aside> 💡

同性恋—双性恋—异性恋对应原文homosexual–bisexual–heterosexual,这个语境里提到的这个模型是不区分性吸引与浪漫吸引的。

</aside>

性(吸引)取向是指一个人在性吸引光谱上的位置。尽管无性吸引者和非无性吸引者在其他光谱上的平均位置可能有所不同,唯一决定一个人是否为无性吸引者的因素是能否体验到性吸引。正因如此,也因为取向不同于行为,一个人可能会有性行为、甚至享受性行为、自慰、建立浪漫关系,或者完全没有这些行为,而仍然是无性吸引者。

<aside> 💡

性(吸引)取向对应原文sexual orientation,在各类吸引不分离的语境下,常被归纳进”性取向/倾向“一词;而”性取向/倾向“也可以指”产生普遍好感的性别“而并非只是”性吸引指向的性别“,难免产生歧义。性别梦的一篇观点性文章曾指出可用”性吸引取向/倾向”指明是性吸引而并非其它吸引,用“吸引取向”泛指多种吸引。

</aside>

“a谱”(a-spectrum)一词指的是在在以下任何或所有光谱中处于非典型位置的人群。a谱社群广泛而多样,包括:

<aside> 📌

“a-”这个前缀在希腊语里表示有“无”、“非”、“否”的含义,也是agender“无性别”,以及aego-“无己”中“a-”的意思。此外,”a“也可以是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或者ASD(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孤独症谱系障碍)的”a“。在译者有所见闻的范围内,大家一般会用”aro/ace-spec“这种简写来避免歧义。

</aside>

<aside> 📌

无己性吸引者在原文中对应的描述是,“who can find things arousing despite not feeling sexual attraction”,可能有点难懂。更清晰的说,如”无己“的字面意思,是能被某些对象唤起,但被唤起者自我与该对象之间脱节,缺少吸引,也不想发生任何性关系的感受。

</aside>

a谱这一框架有两个重点:首先,它否认二极管思维。正如并非每个人都是纯粹的异性恋或纯粹的同性恋,也并非每个人都是纯粹的无性吸引者或纯粹的非无性吸引者。对于a谱的每个维度,这种多样性都适用。其次,该模型强调,性吸引、浪漫情感、唤起、柏拉图情感等都是相互独立的。尽管这些感受通常可能是一致的,但一个人也可能同时具有复杂而交叉的取向。

从这种更开放、更包容的视角来看待性存在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都有帮助,而不仅仅是无性吸引者。例如,异性-性吸引&同性-浪漫吸引者可能会像无性吸引者一样被边缘化,因为ta们无法被更流行的模型所接纳。